top of page

二人探戈



這個月的主題是Home is where our story begins。希望以下的文章能讓你在二人關係中有新的看法。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在談及兩性關係的時候,有些人會有一個「心中理想伴侶」的模樣,他們都會說他/她想要一個怎樣的伴侶,卻很少會談及自己想在關係中創造什麼。若你心中有一個「理想伴侶」的模樣,不妨仔細看一下你的清單,因為這些選項訴說的,有可能是你成長過程中所欠缺的。

·

關係是一個互動的呈現,因此若你只跟從心中所想的模樣打造你的關係,很有可能在關係開始後,長期處於患得患失,或負面的思考中。因為每當你想控制時,代表心中你有一個想呈現的方式,但關係是雙方面的事,那代表一旦你想呈現的方式跟現實不一樣時,就有可能形成心中的落差感,失望等負面情緒於是接踵而來。

·

健康的關係需要的,除了雙方對這段關係期望是一致以外,也需要流動,意思是,雙方需要有交流,以及不時調整,彼此才能在關係中表達真實的情感。如此,彼此的關係能成為生命中成長的助力。可是,在我們成長過程中,特別若你是老大,很多時候雙親在你幼年時也在磨合彼此的關係,而我們也是從透過觀察父母的互動,來建構自己對兩性關係的看法,那意味著除非父母在相處間也是融洽有愛,否則我們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接收了一些有損關係的價值觀。一直到你開始談戀愛時,會在經歷一段又一段的關係中,學習與調整。

·

這是為什麼若你沒覺察自己的情緒,很有可能會重複父母的關係模式。以下提出的3個部分,是從個案解讀與日常社會的觀察中,所统整出3個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最多人在關係中受困的地方。

·

在開始前,我想提醒大家,兩性關係中常出現的問題,可能是來自原生家庭,或你過去的經歷,但不論如何,你當下有改變的能力。理解過後,若不行動,一切也只是理論而已。唯有當你願意試試看,這些理論才能透過你的行動,在你的生活中「活」過來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【安全感】

·

關係中最常出現的問題,很多時候也與安全感有關,而缺乏安全感的人,很大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被好好照顧(如父母離異、家庭中常爭吵、成員間較少身體接觸等)。

·

《柔軟的心最有力量》一書中敘述了一個關於安全感的實驗。以色列心理學家Mario Mikulincer曾針對「喚出基本安全感」繼而培養善良的本質作出實驗。研究發現,比較欠缺安全感的人,對他人的耐力較弱,表現出來的行為也較少能同理他人感受,慈悲心也較弱。

·

幼年的情緒模式對我們有著重大影響,因為那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雛形,也是我們建構自我價值的起點。若年幼時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安全感,像在你有需要時父母能提供適當協助,在成長後在關係中對他人能發展出較多的耐心,相反,若小時候與父母分離,或常過著流離的生活,或父母關係緊張等,成長後在關係中總會不知不覺間表現出恐懼(害怕失去)與無助(感覺做什麼也改變不了現況)。

·

該項實驗也嘗試找出讓人提升安全感的方法。他們最後發現,其實方法十分簡單,就是在這些較沒安全感的人出現負面情緒時,引導他們轉移情緒,如讓他們回想一些開心愉快的時光,當他們出現正面狀態後,慈悲與同理心會提高。

·

若你在關係中常出現安全感的議題,像另一半不接電話會害怕或生氣,常常需要另一半證明他/她對你的愛,或害怕被撇下因而盡量遷就對方等,嘗試在情緒到來時,在你作出任何行動(如責罵另一半)前,先想想大家一起愉快的時光,也問一下自己:

·

雖然我感到不適,感到生氣/悲傷/無助/無奈等等是事實,但我所產生的反應合乎比例嗎?

·

換個方法說,是你的情緒反應在這個情況下,合理嗎?若你發現,自己的反應不合比例地強烈,那可以先做其他的事情,待情緒稍為緩和一點才作出行動。例如,另一半說好回家的時間,但時間過了還不見人,於是你打給他,但他沒接,憤怒與不安在每次撥電話時開始累積。當你打了第5次他還沒有接,你就爆發了。在這樣的情況中,你認知到自己生氣了。在再作出下一步行動前,先想想自己生氣的點在那裡,而不是任由生氣在腦中亂竄,會讓你看清楚生氣的是什麼。你是氣他破壞承諾?氣他不負責任?還是擔心他的安危?

·

然後在行動前,像在發一大堆責罵的訊息前,先想想看,自己的憤怒跟這件事的性質,成正比嗎?意思是,沒接電話,需要憤怒到這個地步嗎?會不會這件事只是誘發點,我討厭的,生氣的,可能是生活中其他我看他不順眼的東西?

·

即使情緒是負面的,也是能助我們成長。只是當你有意把情緒變成一種傷害的行為(像把憤怒透過難聽的說話拋向對方),情緒就變成具毁滅性。

·

不記得在那兒聽過一段說話:若那件事能讓你的負面情緒持續多過數分鐘,那很大機會不是眼前這件事讓你不舒服,可能是眼前這件事,勾起一些你過去的記憶或未安放好的情緒。那可能你要花一點點時間感受看看。不清楚原因也沒關係,只要你知道在當下你絕對有力量改變回應的方式,從而轉化當中的負面能量,那就以有別以往的回應面對這件事。

·

當另一半感受到你的轉變時,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回應,而這是非常正常的,就像你向牆壁掉皮球,力度改變了,皮球反彈的軌跡也會不一樣。 ·

然而,這個是一個需要練習的過程,可能下次還未完全做到,但至少在情緒過後你有這樣的覺察,也就比上一次更進步了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【第三者】

·

以下所說的,重點是放在關係中擁有第三者的一方,而這些也是從我個案與生活中觀察而來的。

·

我發現,很多時候關係中出現第三者,也是因為在原本的關係中,自己搞不清楚大家想創造一段怎樣的關係,而當關係中的東西不能被滿足時,例如得不到尊重或關愛,卻又不想面對與承擔時,就會向外尋找能滿足心中空缺的人。 · 那個人看起來好像是你的靈魂伴侶,好像是相逢恨晚,但更多的可能只是你把在本來關係中得不到的,放大在另一段關係中,從而給自己一個完滿的解釋,滿足自己在原來關係中未獲滿足的部份。

·

婚姻以外的關係有千千百百種,有肉體關係的,有思想出軌的,有大家也知道彼此有家室但仍會在一起的等等,每個人對關係的解讀也不一樣,自然有形形式式不同的關係。對於我來說,問題不是關係的形式,而是我遇過很多個案在發展婚姻以外的關係時,整體雖然有其開心的地方,但激情過後若與第三者發展長遠的關係,反而會為自己增添更多束縛,而當時人就會處於一種兩難的局面:不能放掉原來的關係,又想繼續與第三者的關係,是這樣的拉扯讓這些關係變成困擾的問題。

·

很多時候,這些個案也是看不清楚自己的價值,因而當他們在婚姻/現有關係中,得不到所需要的回饋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,就會傾向往外尋找,而回顧這類人的童年,多數都有較嚴謹的父母,或批判性的父母,常常在家庭中得不到認同。也有一些人是承繼了父母的感情觀 ,可能其父母也各自有他們的男女朋友,因而覺得在關係中出現第三者是很正常的事。

·

當在關係中感到迷惘時,首要問自己的是:你希望創造一段怎樣的關係?在想離開舊有的關係,想掙扎要不要離婚前,先想一下,自己想創造什麼。要不,你只是把東西複製再貼上而已。若不知道(多數處於這種狀態中也是不知道),那就看一下在目前兩段關係中,什麼讓你快樂,什麼讓你不適,慢慢區分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。然後,在日常生活中,找點時間做一些能建構自己價值的事,像覺察自己情緒的流動,多學一種技能等等。

·

因為當你看到自己的價值時,當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時,你是絕對捨不得把自己放在一個難堪的位置。

·

個人認為,感情世界中沒有對與錯,只有合適與否。能量層面來看,當你與一個人發生關係時,彼此就會建立連結,雙方的能量會經由這些連結流動,意味著隨著關係的深淺,你的生命藍圖會相對地受到影響。因此,若你想能量流動健康,減少不合適的關係絕對能把能量集中而不會讓你常常覺得被抽乾。

·

正如植物一樣,若發現有壞掉的部分而不加以處理放著不管,壞掉的地方就會慢慢侵蝕其他地方,這也是為什麼這類人會常常希望轉變但一直好像沒有足夠的動力,或好像欠缺什麼,這是因為能量上創造出很多不再合用的連結,讓自己的能量四散,不能统一整理。

·

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太建議這樣的感情模式,這不是關乎道德的問題,畢竟每個人也有其自由選擇開心的方式,而是純粹從能量出發而論。由於我看到多數擁有不只一段感情關係的人,能量線也呈現一個較混亂與散渙的狀態,更會有時候呈現斷線的狀態(即當機,完全想不到事情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),因此從能量保健的層面來看,梳理好自己的感情,有助把能量聚焦在你真正想做的事上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【溝通】

·

若原生家庭中較少會談到內心感受,長大後在關係中亦會較難打開自己的心。若剛巧另一半是來自於較溫暖有愛的家庭,看到對方都不談自己感受,可能會以此來衡量對方是否愛自己。

·

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也不一樣,所學習到的溝通模式與表達愛的方式也不盡相同。因此,當發現在關係中雙方難以溝通時,不是彼此之間沒有了愛,只是大家還未整理出一套合適的溝通方法。你能做的,不是告訴對方應如何跟著你的模式溝通,而是觀察與同理。

·

觀察一下平常他的溝通模式是如何,例如,喜歡打斷人的話?說完自己的就把耳朵關起?聽你說話時不專心?從觀察中同理他的感受,即代入他的角色,想想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行為。一旦同理心出現,很多不滿也會被溶化。

·

我常常覺得,溝通主要不是為了取得共息,而是從對方的說話中,聽到他內心的想法,讓我知道他的感受。因為當大家也清楚彼此真實的心意,就能減少因猜測而造成的誤解與失望。更何況,任何感受透過文字表達,已被過濾了一層,而對方在接收時,會以他自己的經歷來解讀你所說的話,所以你想傳遞的感受又會被過濾了一層,因此真誠的表達,能把當中的誤差降低,從而讓大家更清楚彼此的想法。

·

若你不習慣向他人表達內心想法,可先從自己內心做起。多在生活中問問自己的感受,你會在對答的過程中,學習到找合適的詞匯來形容感受,慢慢地你會更容易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。你要記得,你不是不能表達,只是較少表達,以致可能不知道該從何說起而已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我覺得在兩性關係中,少一點「我覺得要如何如何」,多一點討論與溝通,關係自然能流動。一段健康的關係,另一半理應是能與你共同成長的人,而不是任你擺佈的傀儡。其實關於二人相處,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,但從能量層面來看,上述3項會是影響較大的,亦是我常在個案的兩性關係中看到的問題。希望這個分享能助你重新思考與定義自己的情感關係,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回應對方,把原生家庭的痕跡,轉變成你們倆的祝福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若果你也想與大家一起,透過每個月的主題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療癒師,歡迎你透過惠顧我的產品或服務加入我們的Inner Circle

61 次查看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