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關於吃


終於能稍微安頓好自己,整理一下這段時間所寫的片段。後來我發現,由上年開始,每相隔一段時間,就會寫下關於吃的想法。看著這些片段,發現原來在不知不覺間,自己走了頗一段距離,然後才會有現在的自己。拉闊一點來看,其實每件事情在建構當中或會讓人不解或懷疑,但一直走下去,總會建構出一些厚度,讓人能跨到另一個平面,以另一種角度,看好像是一樣又不一樣的事。


2019年12月27日

這段時間對吃東西沒有慾望,吃好像只是維持身體的運作,而無法再提供滿足感和喜悅。


失去食慾後,發現一個人每天吃的東西可以很少。絕大部分的時候,吃只是為了滿足某些慾望。或許,當慾望減少了,食慾也會隨著慾望,一點一點漏走。


一天需要的,大概是一杯咖啡,數口飯或澱粉,水果,還有一點蔬菜。對甜食的慾望也消失了。偶爾想吃,也只是一兩口,感覺像是補充身體能量而已。


身體卻沒有瘦了很多。大概這樣的攝取量是剛好的。當你開始信任身體的本能,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吃就只是大腦覺得(或你覺得需要),而這個「覺得」也是被制約出來的。例始三餐要定時,每餐要吃多少肉和菜,卻在跟隨時沒問過自己與身體:我需要這些嗎?我想吃嗎?


要分清自己與身體的「需要」與「覺得需要」是要反覆練習和嘗試。某刻想吃,吃了卻不舒服,下次當這個想吃的感覺出現時,就會知道要不要吃。


寫到這裡才想起,原來早在很多年前開始,我已在不斷嘗試。有時會吃得肚子快撐破,有時會一天只吃一塊多士。在眾多的模式中,我比較喜歡吃得少的感覺。胃中仍有空位,身體的血液不必全湧到胃中支援消化的工作,身體比較清明,人的反應比較快捷。


2020年4月10日

手的溫度隨著搬家的過程一點點漏走,待一切安頓好後才發現體溫經常處於很低的狀態。 吃,成了暖身的途徑。


於是我嘗試不同的食物,後來發現,吃一直喜歡吃的食物,例如無印的米餅,會讓我安心,心安了身體就會開始暖起來。我知道有時候身體冰冷,是因為血液都流回心臟,那應該是我感到害怕/不安的時候。早上一杯咖啡,中午吃包含澱粉的食物,晚上吃原形的食物,而且只能用水烚,例如一斤菜心或兩顆椰菜。這樣身體才能充分休息。


像昨天晚上吃了菠菜和蒟蒻粒,再吃了薯片,身體就不太舒暢。在不同的嘗試中,我開始找到讓身體舒服的模式。嘗試的過程必定有不舒服的時刻,當這樣的時刻到來時,好好感受並記著這樣的感覺,那麼下次我當我再想這樣做的時候,我會記起那種不適,然後可以再問自己一次,要不要再試試,看看會不會有不同的感覺。


2020年5月11日

後來我發現,透過舌頭,我能感受下廚的人的心情,又或是,那是我自己,透過食物,反映自身的情緒。晚上依然是燙的菜或豆腐,近來會在飯後吃一點甜,例如雪糕,平衡一下眼睛看到的不義。這兩年我發現,吃些什麼對我來說很重要。因為放入口的東西,會經由消化成了身體的一部分。所以吃些什麼,以什麼堆砌這副身體,慢慢變成重要的事。


吃彷彿成了另一個有形的,建構自己的過程,而其結果總會誠實地反映在身體上。


2020年6月17日

需要待在同一個地方10多天,居住的地方會為我提供素食的便當,但在食物送到面前的那一刻為止,我無法得悉這天會吃到什麼。


我還以為自己會為此而惴惴不安,因為現在的我不會再勉強自己吃不喜歡的食物,而前兩個月每天晚上我也吃差不多兩斤的菜,現在可能十多天也沒吃到一斤,但安靜下來發現,那時候吃的,倒是用來安慰自己。對於暫時沒有自己空間的狀況,身體需要大量青菜來協助排毒的過程,包括精神上的毒。所以當我在酒店把自己安頓好,能獨自過10多天,便暫時不用再以青菜安撫自己。身體每天需要的,就只是1.5個便當。若那天的餸菜不合胃口,那就只吃米飯,畢竟這裡的米很好吃。吃飽以後,為免過多的熱量堆積在身體之內,每天也會花時間來運動,然後拉半小時的筋,確切感受吃下去的能量也被好好運用。反而空間多了,我不再需要只依靠吃來建構自己。吃成了一個中轉站,把身體需要的力量帶進來,然後用來雕琢出自己想要的身體。


2020年7月17日

身體內一直感覺在燃燒,這股熱應該是燥熱吧,心底有很想做的事,但還沒有那種「唔!就是現在」的篤定。於是吃剉冰成了平衡自己的渠道,把身體內的體溫,調回舒服的狀態。我還以為,每天晚上吃一碗大大的剉冰當晚餐,月經來的時候我一定會痛不欲生,我卻還可以搬著傢具跑三層樓梯而沒有很累。


這樣寫出來才真的覺得身體很厲害。很多大眾以為應該如何吃的規範,或是我被教導如何吃才是健康的理論,似乎套用不了在這個身體。


然後,當我坐下來把想做的事情打了出來,再傳送出去以後,身體內的熱就退掉了。於是昨天晚上,身體就能容納一顆熱熱的烤地瓜作晚餐。

10 次查看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