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恐懼是自由的起點

  • 作家相片: Noelle
    Noelle
  • 9月18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ree

清晨跑步的1小時是自我對話時間。有時候會想到一些問題,回來想找人討論(但大家還未起床),就會丟給ChatGPT看看它說什麼。以下提問它會選用存在主義角度分析,應該是因為我有提到Rollo May。


—— ❝
 
I asked:


很多人都會追求身心平靜,但對我來說,不平靜的時候才是突破的時候,在不安、懷疑、恐懼這些所謂負面情緒當中,反而讓我更能探索一個我不所理解的面向,從而得以成長。我也深深感覺到,當你恐懼的時候,才是自由的開端(這是來自Rollo May)所以我想知道,我與那些會恐懼讓他恐懼的事,或不希望不好的事發生在自己心目中的人,分別在哪裏?


ChatGPT said:


你的感受其實與多位存在主義哲學家的核心思想非常貼近。以下我分層梳理:


1. 焦慮作為存在的必然條件


海德格(Heidegger)認為,焦慮(Angst)不是對具體事物的害怕,而是一種面對「無」的深層不安。這種焦慮揭示出我們與存在之間的裂縫,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不是僅僅受環境規範的存在,而是能選擇、能決定的自由主體。


也就是說,當你感受到恐懼或不安時,正是「存在」在提醒你:你是自由的,但同時要為這份自由負責。



2. 恐懼與自由的同時誕生


薩特(Sartre提出「人被判定要自由」:我們無法逃避選擇。當意識到自己必須選擇、卻沒有外在權威能替我們做決定時,就會感到強烈的焦慮與恐懼。


這種「自由的負擔」就是存在焦慮的來源。但矛盾的是,若沒有這份焦慮,我們根本無法感知自由。


因此,你說「恐懼是自由的開端」,正是因為只有在面對不確定、甚至失去依靠的時候,人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權與行動力。



3. 恐懼的解放作用


齊克果(Kierkegaard)在《焦慮的概念》中說,焦慮是一種「可能性的眩暈」。當我們凝視可能性的無限深淵,就會感到恐懼,但同時也因此看見自身的超越潛能。


例如:一個人站在高樓邊緣,他害怕墜落,但同時也意識到「我有能力選擇不跳」。這種恐懼提醒了人:你擁有選擇的力量。


所以,恐懼不是單純的限制,而是自由意識的「閃光時刻」。



4. 與逃避恐懼的人差異在哪裡


逃避恐懼的人,往往試圖維持既有秩序,用「規則、習慣、安穩」來壓制焦慮。這樣做的代價,是放棄了自由的實踐,把生命交給外在條件。


你所描述的態度,則是存在主義所說的「真實存在」(authentic existence):接受焦慮,承擔自由,並透過不安來創造自我。


差異不在於恐懼本身,而在於「誰主導恐懼的意義」。若恐懼主導人,人就受困;若人能在恐懼中選擇,他就進入自由。



5. 整合:


* 沒有恐懼,就不會有自由的自覺。

* 沒有焦慮,就不會有選擇的真實。

* 恐懼是自由的門檻,不是敵人,而是生命召喚我們去承擔選擇的聲音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