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問事常會遇到有些朋友,每當談到要行動也會說:明明頭腦已經知道該做什麼,但心裡卻不想動、行動也跟不上,像無法內化學習到的⋯⋯
所以我想,綜合每次的回答,在這裡與大家分享,也許能啟發你整理出自己的方式,逐步把靈性知道運用在生活。
頭腦的「理解」,通常是指理性層面的了解,是經過思考後的邏輯結論,例如:「我知道這樣做對我有好處」、「我應該這樣去行動」。
內化是指把外在的知識、觀念或經驗,轉化為內在信念、情感和行動模式的過程。心的「接受」與行動的「跟隨」,需要經由內化,把所接收到的,化作自己的東西,才能持續在我們內在運作,而這是需要時間。
換句話說,三者對比,頭腦的辨識是快速的,但心與行動需要慢慢調整,直到內外一致。
這個過程就像播種一樣。
你每想做一件事,你就在心田播下了一顆希望種子。這顆種子不會馬上開花結果,因為它需要陽光、雨水和時間逐步滋養。心的內化和行動的落實,就是種子逐步成長的過程。你需要溫柔地陪伴自己,耐心等待種子發芽,才能看到最終的成果。
最近來問事的人也有提到,新一年希望能擁有健康的體態,就讓我們以調整體態的過程作例子,看看如何讓心與行動一致,真正實現想要的改變。
💭 頭腦理解: 我知道應該控制飲食、多做運動,這是理性上的明白
🧡 心的內化: 若果內心帶著「我是很難瘦下來的人」的信念,或常討厭自己的身體,會讓人會覺得焦慮、缺乏動力,或者覺得沒可能而輕易放棄,這些也會拖慢行動的落實
🏃♂️行動的跟隨: 帶著這些信念,即使你決心開始行動,身體的舊有慣性會讓你在壓力大時想吃甜食,或完全沒動能做運動,因為身體的記憶還是停留在「我是很難瘦下來的人」,所以會很自然覺得「即使做這些也沒用」
要讓身心與行動一致,與其強迫自己去改變行為,不如先為自己建立一個新的身份認同,讓你的內在信念、情感狀態與行動自然而然地調頻。行為的改變來自於身份的轉變,當你重新定義自己是誰,你的行動也許就能自然跟上。你可先想想:
💡假設你已經成功減重了,擁有你理想的健康輕盈狀態——這個「未來的你」有什麼樣的特質?
常見的成功特質可能是: 自律、愛自己、有耐心、遇到挫折時,能夠用溫柔的語言支持自己
💡接著以「我是」為啟首,寫下你的身份認同:我是一個自律、愛自己、有耐心、遇到挫折時,能夠用溫柔的語言支持自己的人
單純想像與寫下你的身份認同還不夠,你需要用行動去強化這個身份,讓新的身份認同逐漸變成你的習慣性反應。每當你在生活中需要選擇時,提醒自己:「這是新的我會做的事嗎?」
例如朋友帶來甜食,你可提醒自己:這是自律的人會做的事嗎?這是新的我會做的事嗎?當你最後決定不吃時,你也可跟自己說:因為現在的我知道如何愛護自己的身體。這樣,你的大腦會逐漸把這個身份認同和行為連結起來,讓你的身心慢慢一致,達到你想作出的轉變。
能量上,個人的頻率是想法、感受與行動共同建構而成。當你對自己的想法轉變,行動也會隨之而變,新的轉變會為你帶來不一樣的體驗,創造新的感受。當這些頻率長期累積,你的能量狀態就會不一樣。
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完美,只要每一天,都比昨天多走一小步,就算是小小一步,若能持之以恆,你已經在為自己創造新的未來。